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,他开创的儒家学说影响了华夏文化两千多年,但对于他的争议也是一直存在。主要的争议便是儒家文化对于思想的禁锢和知识的启蒙上,究竟是功大于过,还是过大于功。
在孔子的思想中有一句话,一直是争论的焦点,我们一起来看看: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
不喜欢孔子的人,觉得孔子的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所服务,是有等级、有目的的,甚至于孔子的仁爱也只是针对统治阶级。支持孔子的的人便觉得,这是对孔子的污蔑,孔子说这句话的目的,只是强调对不同的民众治理的方法而已。
孔子讲学
在这个问题上,我更加赞同孔子这句话其实是另有含义,理由有二,我们一一来对比分析。
第一点理由,是古人书写的习惯。标点符号是个神奇的东西,比如“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”这句话,我们可以分解为“下雨天留客,天留我不留”“下雨天留客,天留,我不留”“下雨天留客,天留我不?留”,标点位置不同,意义完全不同。同样对待孔子这句话,句读不同,意义也会完全不同。
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原本是没有标点的,句读的位置依据个人去断句,那些讨厌孔子的人便选择了这样一种断句法。
这句话的出处是《论语·第八章·泰伯篇》,泰伯是一位贤人,姬姓,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。古公亶父想立老三和老三儿子姬昌当继承人,为了不让父亲忧虑嫡子继承的问题,就主动和二弟一起离开了,表明决心。
显然孔子是推崇泰伯的,他在此篇中和曾子在讨论君主的德行,而孔子的想法一贯是“有教无类”“君子笃于亲,则民兴于仁”。孔子本身就是开私学之先例,他又认为仁是教诲民众的核心,又怎么可能同一篇开头讲对百姓要进行教化,中间又强调愚民呢?
论学习重要性
第二点理由、郭店楚墓竹简: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(知)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。
此处可以看做对孔子原话的解释,这两篇所讲其实都是在教为政者道理。当时的社会前提是诸侯争霸,社会动荡不安。国家治理问题便不能一味如以前那般。在此处,孔子提出了两种场景的应对方法,“尊德义,明乎民伦,可以为君”“仁为可新(亲)也,义为可尊也,忠为可信也,学为可益也,教为可类也”。民众知道仁义礼仪的,就可以按照道理去治理,民众不知道的,就要让他们懂得道理,治理百姓,不能用强迫的方式。
孔子
一个标点之差配资炒股的风险大吗,意思就完全不同,所以我们在对待孔子的思想上,不应该断章取义,要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,联系背景和上下文去理解孔子的言论。
民可使泰伯孔子下雨天标点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